让群众满意成为衡量民政工作“第一标尺”

日期: 2025-09-25   浏览: 55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履职尽责的生动实践,努力成为脚下沾满泥土、手中握有实情、心中装满百姓的实干家,真正让群众满意成为衡量民政工作的最高标准。

涵养“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做民心民意的“暖心人”。民政工作本质是群众工作,核心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广大党员干部首先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做好民政工作不是一般性的业务工作,而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要始终怀着对广大人民的深厚感情,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民生疾苦挂在心头。要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入群众,经常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倾听呼声。要敏锐感知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特别是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要给予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冷、硬、横、推”的衙门作风,用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句暖心话、一套高效流程,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暖心人”。

锤炼“兜牢底线”的实干本领,做民生保障的“操心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政工作领域宽、任务重、要求高,从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到基层治理、残疾人保障、殡葬服务,事事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指明了方向。要练就精准识别需求、精准落实政策、精准提供服务的硬功夫。要熟练掌握各项民政政策法规,成为本职领域的“政策通”“活字典”。要深入调查研究,精准识别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确保救助、福利政策不错不漏、应享尽享,坚决守住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要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改进服务方式,如利用大数据实现“政策找人”,提升智慧养老、智慧社区建设水平,让民生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便捷、温馨。面对人口老龄化、困难群体需求多元化等新挑战,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增长服务新本领,切实把总书记“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要求落到实处,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安心。

永葆“清廉奉献”的公仆本色,做群众信赖的“贴心人”。民政工作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工作作风的好坏、干部是否清正廉洁,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民政领域的资金、项目、服务都关系到民生福祉,社会关注度高,廉洁风险点也多。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要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民生资金成为任何人不敢碰、不能碰的“高压线”。要甘于在平凡琐碎的民生服务中默默奉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要以自身的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守护好党和政府的形象,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信任与支持,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来源:共产党员网

作者: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委组织部 周京涛